H7N9禽流感防控措施
o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。属家禽烈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在鸡、鸭、鹅、鹌鹑、鸽子等身上。所有禽流感病毒都属于甲型流感病毒,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、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。
o 由于种属屏障,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,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、H9N2、H7N2、 H7N3、 H7N7、H5N2、H10N7,症状表现各不相同,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、结膜炎、甚至死亡。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, 而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。
o H7N9禽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,在荷兰、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,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。
o 我国周边韩国和蒙古在禽间分离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。
o 我国从未发现过H7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。
o 根据发病日期推算,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已在华东地区存在1个月以上,估计还会有新发病例出现。
o 宿主、来源、毒力、疾病谱不详,并且尚未证实该病毒具有人传人的能力。
o 人患禽流感后症状和一般流感非常相似。
o 目前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,起病急,病程早期均有高热(38℃以上),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。起病5-7天出现呼吸困难,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,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。
o 传染源:推测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
o 人类可感染禽流感病毒,主要是通过接触疫禽而感染,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。
o 感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、呼吸道和破损皮肤等,接触带病毒家禽的分泌物、排泄物或被其分泌物、排泄物污染的饲料等物品而感染。
易感人群
o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。
o 高危人群 :从事禽类养殖、销售、宰杀、加工业者;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;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、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。
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
o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,对高温、紫外线、各种消毒药敏感,容易被杀死。加热56℃加热30分钟,60℃加热10分钟,70℃加热数分钟,或煮沸2分钟即被灭活。
o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,在4℃可保存数周,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。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周,存在于口腔、鼻腔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,有较大的抵抗力。
预防措施
o 1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经常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,尤其是在咳嗽和打喷嚏后;要加强居室卫生,常开窗通风;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、通风不畅的场所;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(发热、咳嗽、流涕)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。如果有打喷嚏、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,要用纸巾、手帕掩盖口鼻,预防感染他人。
o 2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常重要,加强体育锻炼,避免过度劳累,不吸烟,增强自身抵抗疾病能力。
o 3、在厨房中要将生熟分开,牢记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鸡肉、鹅肉、鸭肉等,因此对鸡肉等食物应彻底煮熟,特别是注意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鸡蛋。
o 4、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、养成用肥皂和自来水(流动的水)洗手的习惯。
o 5、发生疫情时,避免与禽、鸟类的不必要的接触,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。发现病死的鸡、鸭、鹅等禽类,不用手直接触摸,避免与病死禽的分泌物接触。
o 6、出现体温高于38℃,伴有咳嗽,或咽喉疼痛、全身疼痛等感冒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,并主动报告流行病学史至医疗机构或是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。
消毒措施
o 1、洗手: 流水充分洗手,使用香皂或洗手液,用各自的毛巾擦手,避免用共用洗手盆洗手和共用擦手毛巾。
o 2、餐、饮具:首选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,或用25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。
o 3、毛巾、手绢: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或用50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。
o 4、生活用具、玩具等: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/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,作用时间30分钟,
o 5、门把手、楼梯扶手、课桌椅、餐桌、婴儿床栏杆、游乐设施等可用500mg/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,作用时间30分钟。
o 6、衣、被单:煮沸20分钟或用50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,亦可清洗后于阳光下暴晒。
o 7、盛放排泻物容器消毒:用50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。
o 8、地面及墙面:用1000~2000 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,作用时间30分钟。
o 9、空气消毒:教室和宿舍等场所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,每天1~2次,每次30~60分钟。